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中國二氧化碳交易所成立對台灣之意涵與影響

(原文刊載於...)













溫麗琪
在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正式生效後,國際間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的情形轉趨熱絡。目前最引起國際矚目的就是中國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正準備於中國成立亞洲第一個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所。這項決定一旦執行,不但對於未來國際經濟和環境情勢有明顯影響,且對台灣也有重要的指標性意涵,特別是對於一向未能參加國際環保協定的台灣,被邊緣化的情形將更為嚴重。台灣在經濟與環境皆遭受孤立的情形下,實不應等閒看待此一計畫。畢竟環境議題屬於技術層次複雜的議題,中國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所的成立,對一向不重視環境的開發中國家而言,不僅具有環境意涵,更具備經濟意義,一旦中國掌握環境和經濟的雙重優勢,對台灣的國際空間勢將完全窄化。因此,台灣實有必要探求中國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所是在何種國際環境情勢之下所產生?對於未來國際間環境和經濟的意涵?以及台灣最適的因應之道。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中國循環經濟法」凸顯環保經濟的重要性












溫麗琪、徐倩蘭
大陸雪災突顯中國為環境付出慘重代價
2004年夏天賣座的好萊塢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電影中令人驚心動魄的氣候異常現象,警告世人若任由全球暖化效應的擴散,21世紀將可能是世界末日。而今年(2008)初,電影場景真實重現於中國大陸,面臨其50年來罕見的大雪災,依據中國民政部所公布的數字顯示,雪災災情慘重,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人民幣1,516.5億元(以4月初人民幣兌美元匯率7.02:1計算,約216億美元),遠超過亞洲開發銀行(ADB)所估計的5年前SARS對中國造成損失的179億美元。

全球環保限制下之經濟發展趨勢













溫麗琪、林俊旭

前言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個用詞在1980年代最出現以來。其所提出的三個永續性面向:環境永續、經濟永續、社會永續之意涵應該多有共識,但如何實踐就不斷的在被討論與檢討,其中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同時提升,往往成為發展中國家最需面對與克服的問題,因此「綠色競爭力」變成各國思考的目標,希藉著環境保護所帶動新的產業發展。而全球對環保議題日漸重視,有多項環保法令政策與市場條件在國際間不斷地出現與建立,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全球環境市場的活絡。這些年來,國際間有200多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環保法令,如京都議定書、巴賽爾公約等;也有非常多各國國內法對環境而產生對企業的立法要求;甚至有很多直接或間接鼓勵環保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如各國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生質酒精作物發展政策、中國的循環經濟法。環保和經濟發展衝突的WTO爭端越來越多,而WTO以貿易手段推動環保商品市場自由化更是新一波潮流。

由於國內參與國際舞台的空間有限,環境資訊短缺情況下,造成國內發展綠色競爭力的相關政策與執行呈現停滯現象。國際相關發展方興未艾,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課題日趨嚴峻,不但各國際組織年會等皆強烈關注相關議題,各國政府、產業、學界、NGO等也不斷進行交互辯證、政策研擬與行動競合。然而,經濟全球化時代下,國家經濟與產業發展無法只著眼於國內市場競爭,而需一併考量國際產業競爭力,始可能尋找出真正有效的產業發展策略。也因此,如何瞭解國際「永續經濟發展」議題發燒的產經脈動並儘速因應是本文主要的論述。